
我媽每次給我打電話, 我知道一定是前一天晚上夢到我了, 而且越來越頻繁了。自從我出來這些年一直都是這樣,電話那頭她開口第一句話,問我是不是生病了,夢到我被騙了,坐車過馬路要注意安全云云。她說眼皮一直跳,擔心我。
一
年少懵懂時不知牽掛為何物, 但是第一次捧著滿載至純親情的家書,竟然淚目。
因為怕教育水平不好,讀完初中, 爸媽就想盡辦法把我送到市里上高中, 雖說不是太遠, 但是交通不方便,也是為了安心學習,往往幾個月半年回家一次。那時候電話還未普及,更沒有短信、微信,沒有現在這些便捷的通訊工具,我媽就給我寫信??粗鴭寢屇鞘煜さ墓P跡,我忍不住兩眼濕潤,思家思親之情油然而生。
那一刻,我明白了,自己是詩里說的那些遠離親人的游子,一個讓人牽掛的孩子,明白了“家書抵萬金”。正因為如此,唐代詩人岑參的七絕《逢入京使》“故園東望路漫漫,雙袖龍鐘淚不干。馬上相逢無紙筆,憑君傳語報平安。”給了我更為深刻的領悟。
二
第一次離家上大學,就像久困的鳥兒飛出樊籠, 自由自在,逍遙自樂, 享受無拘無束的自由時光,不覺得一個月沒給家里打電話,直到后來,接到媽媽打來的電話,略帶哽咽的聲音,我愧疚不已。才知道“兒行千里母擔憂”,有人一直為我而牽掛。
此后,我都時時提醒自己是一個被父母牽掛的人,要多多給家里打電話。我深知自己猶如父母放飛的風箏,無論飛得多高多遠,也飛不出他們的視線,也隔不斷心靈的維系,我是漫天翻飛的風箏,父母牽住線的那頭。那種剪不斷理還亂的牽掛,始終纏繞心頭。
三
工作了給家里的電話少了,一來是因為忙, 二來壓力大,不想讓他們感覺到自己的不如意。給媽媽打電話的時候, 她總說多給爸爸打,最近媽媽說爸爸總是念叨我們沒有打電話, 特別的是喝了酒的時候。我一直都知道父親的愛都在默默的注視里面, 關切的行動里面, 卻不想也會把這種牽掛說出來。那一瞬間明白了,是因為老了,沒有必要在我面前假裝堅強,而自然流露。那一刻心里滿滿的愧疚。
天下的父親在每個孩子里的眼里是平凡的,也是偉大的。幼年時候的依賴,少年時候的崇拜,那時候孩子會把父親當為英雄,而到老了,父母就成為我們最溫暖,最堅實的港灣,哪里有父母,哪里就是家。
父親是個很和藹,但很木訥的人,一個很真誠的人,很熱心,善良到骨子里的人。他不善言辭,但是人緣卻很好,幫人很實在,十里八鄉(xiāng)都知道他是個老實人,都念他的好。他撐起我的信念,熏陶我以真誠和善良,和看待這個世界的眼光。一生勤懇,饕餮風雨,年輕的時候的傷疼和重壓已經積累成疾。每次打電話回家,都會聽到我媽說,他腰痛的整夜睡不著??墒蔷褪沁@樣,他還是早出晚歸,辛苦干活,怎么都勸不住。他說,現在不能幫你什么大忙了,但是說什么不能拖累你,趁現在還能動,想要在你需要的時候,還能幫一下。話不多,所有的都化為了行動,這就是父親。走遠了,仍能聽見父親的叮囑:追逐你想要的,累了就回來。
父親的牽掛都是在一次次目送中,在一次次欲言又止的猶豫里,在吞云吐霧的煙絲里,其實這些我都明白, 很欣慰他終于可以說出口, 但同時又很心疼,能夠開口說出來,意味這他老了。
四
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,我們像一只只遷徙的候鳥,在季節(jié)的更替中穿梭,在父母的白發(fā)中游走。我們走過的路,也許父母這一生都未曾抵達,我們見過的世面,他們這一世都不曾親歷。但是如果有一天,奔波不動了,抑或落魄了,回來,有口飯吃。這就是天下平凡的父母,讓孩子永遠夢有鄉(xiāng)愁,魂有故里,有他們最真切的牽掛!
龍應臺說:“我慢慢地、慢慢地了解到,所謂父母子女一場,只不過是意味著,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。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,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,而且,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,不用追?!?span lang="EN-US">
父母的牽念,無關時間,不管遠近,直到 “蠟炬成灰淚始干”,是這人間至真的情,至純的愛,最真摯、最無私的思念,他們在期盼和祈福中的牽掛,讓兒女在平安喜樂中成長。
記得李宗盛有一首歌說“不怕你曉得,那個以前的小李曾經有多傻呢,先是擔心自己沒出息,然后費盡心機想有驚喜,等到好像終于活明白了,已來不及,他不等你已來不及,他等過你已來不及”。說出很多人多心聲, “子欲養(yǎng)而親不待”,大概是這世界最追悔莫及的事情。
最后想說,有父母的地方才是家, 有爸媽的牽掛才有家的感覺,出門在外, 要多給家里打打電話,趁現在都還來得及。(馬國瑞)